河套学院学生团队研制“苦豆子牙膏”:从草根药材到口腔健康“新卫士”
本篇文章1485字,读完约4分钟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塔尔湖镇,黄沙漫卷、风蚀不断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着一种外表其貌不扬却拥有巨大潜力的野生植物——苦豆子(学名:Sophora alopecuroides)。曾经,它只被牧民用作民间草药,如今却在高校青年团队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们是来自河套学院的“苦豆子调研小组”,一个由本科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老师指导下,我们深度参与塔尔湖镇苦豆子资源开发的全流程。2024年起,我们围绕苦豆子的药用价值展开深入调研与产品探索,最终成功研发出以苦豆子提取物为核心原料的——苦豆子中草药牙膏。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尝试,更是一项“从荒漠走进日常生活”的中药创新实践。
一株“草”,一颗“心”:从调研走进实验室
苦豆子自古有“治风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被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和《中华本草》等典籍。在塔尔湖镇,它原本是沙地中自生自灭的野草。但随着生态治理深入,苦豆子独特的抗逆性引起我们团队关注:它不仅固沙保水,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
我们的调研小组多次深入塔尔湖镇进行实地走访,在与村民、林业站和中药企业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野生苦豆子在医药、农业等领域已有所利用,但其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尚属空白。这激发了我们一个设想:能否将苦豆子的药用价值,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开发一种既实用又新颖的口腔护理产品?
于是,一场“从草药到牙膏”的探索,在实验室悄然展开。
科学“提苦”——从活性提取到成分释放
我们选择以牙膏为载体,将苦豆子的核心成分——生物碱,应用于口腔健康领域。大量研究显示,苦豆子中的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活性,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等常见口腔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有助于缓解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牙周炎等问题。
我们不是科研专家,但我们相信,技术也可以从一群学生手中长出来。
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助力
这款牙膏的成功试制,也让我们看到苦豆子更广阔的价值链条。过去,野生苦豆子仅被零散采集,附加值低、利用率有限。如今,随着提取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苦豆子已经不仅是“治病的草”,也成为“可用的原料”。
在我们团队与塔尔湖镇林业站沟通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已开始尝试小规模种植苦豆子,不再任其自然生长,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育苗、管理、采收。我们在调研报告中也建议,未来可结合高校资源,引导当地合作社发展苦豆子种植基地,并配套初级加工设备,形成“种植+提取+合作开发”的小型闭环,为乡村经济提供绿色支点。
我们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牙膏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让这株草被更多人看到、认可、用起来。”
大学生+地方资源,写出“科研在地化”范本
我们不是专业公司,也不以盈利为目标。但我们希望以苦豆子为切口,探索“大学生科研服务地方”的另一种可能:结合本地特色资源,用实践推动成果转化;利用专业知识和高校资源,用行动回应地方需求。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植物提取、实验操作、成分分析等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如何以年轻人的视角切入一项看似“老”的课题,并做出属于当代青年的回应。
结语:一颗小小的豆,一支不平凡的膏
这支苦豆子牙膏,诞生于实验室,也源自黄沙荒原。它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段青年实践的见证;不仅传递了口腔健康的理念,更记录了一群大学生扎根基层、探索真知的脚步。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苦豆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其种子活性成分对肠胃系统的影响、其在天然防腐剂中的应用潜力等。我们也欢迎更多高校学子投身于地方实践与本土资源的融合探索中,共同书写“从土地中长出的科研成果”。
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株草也能成就一个课题;只要心中有光,一支牙膏也能照亮一段青春的科研旅程。
标题:河套学院学生团队研制“苦豆子牙膏”:从草根药材到口腔健康“新卫士”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