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
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准确认识变化,科学适应变化,积极求变,是党中央多次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还是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必须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挑战,勇于逆风航行,善于化危机为机遇。
正确把握风险的本质特征,勇于逆风航行,善于化危机为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这意味着非常规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各种风险无处不在,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正确认识风险特征是增强风险意识的心理学基础。
一般来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靠人的意志转移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自身建设方面的风险,国外国际环境、国际关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风险。、国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系统性风险;复杂性,何时,何地,何地,发展到什么程度,何时演变成真正的危机都是未知的;有了两重性,如果处理得当,也有可能化危机为安全,化风险为机遇。
中华民族历来善于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逆风而行,善于化危机为机遇”的实践论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坚持长远规划,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风险的本质特征,居安思危,努力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计划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发展不足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巨变。从国际形势来看,截至9月14日,新冠肺炎累计感染肺炎人数已超过2900万,死亡人数已超过92万。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和跨国投资大幅下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时期。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依靠传统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依靠创新因素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体制和制度障碍。中国经济面临增速下滑、创新力不足的风险。
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即“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挥奋斗精神”,“善于在危机中培育新机器,在变化中开辟新局面”。
增强机遇意识,要注重准确认识变化,科学适应变化,积极求变。中国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仍然是一个投资和创业活力很大的国家。疫情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下行压力迫使转型升级。在这些挑战中,有加快科技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机遇。
增强风险意识,必须结合自身条件,努力保持“六保”、“六保”的基本盘面。既要有透彻分析情况、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把工作看做“大事”的责任感,通过强化工作、提高实施水平来增强风险意识。越难越难,越要坚定信念,努力练好内功,专注事业,努力钻研核心技术,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掌握主动权。
认清“最大优势”,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率
前不久,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更新了全球宏观展望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上调至1.9%,并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7%左右。报告预计,今年G20经济体将萎缩4.6%,中国是今年唯一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G20国家。
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应对逆风和恶劣水环境中的风险和挑战的最有力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正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完成各项任务,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克服众多困难和障碍,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罕见奇迹。
利用制度优势,协调各地发展,促进全国一盘棋的形成,为逆风而行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和最强有力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工程部署到中西部地区,为内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京津冀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各地协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从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来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更有利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
自1953年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尾年,也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制定了五年规划,今年在制定“十四五”计划的同时,也将首次制定未来15年的“长远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落实“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坚定决心。
“制度优势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虽然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制度和制度障碍,但中国的制度优势可以内生地缓解这一缺陷。中国的制度优势可以快速调动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集中创新,解决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的发展势头。困难和挑战越大,我们就越必须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和制度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势头。”
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率,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今年的抗疫斗争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充分发挥了全国的力量,有346个国家医疗队和4.26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全国各地的医疗物资捐赠给武汉,除武汉外,19个省支援湖北省16个市县。这一切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率,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依靠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链水平,维护和巩固其安全性。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响,交出了一份效果良好的“半年报”,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是海,不是小池塘,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抓住“锻造长板”和“填充短板”,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9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上,武汉旅游数据让外界大跌眼镜:近几个月游客日均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4%,酒店入住人数环比增长36%,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29%,成为疫情背景下世界旅游振兴的“武汉样本”。
得益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出疫情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活动逐月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复苏之路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的形势不仅复杂严峻,关键还在于“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强调“以国内流通为主体”,一方面是指自觉立足于重大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充分发挥14亿多人美好生活需求带来的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充分激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系统,种类最全,配套设施齐全。有足够成熟的产业工人,领先的物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的经营环境。前不久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的是“锻造长板”,即认识到这些优势,使长板更强,带动短板提高质量和效率。这也是增强机遇意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
另一方面,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的不足。“不断扩大内需”、“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大区域发展战略”等。,是否采取了具体措施来增强风险意识和挖掘空.的增长潜力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补短板、锻长板”也是下半年结束十三五规划的两大出发点。
强调“以国内周期为主体”不是闭关锁国,而是继续扩大开放。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向背”,进而推动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此外,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内需潜力和产业比较优势,更好地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和资源,实现更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
9月2日14: 00,“益心欧洲”第529列中欧列车从浙江省义乌铁路口岸发车。至此,“艺心欧洲”列车今年在中国和欧洲的总出货量均超过去年,且已逆势而动。
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是推进“双循环”的重要起点。从数字领域、物流、产业链的交流合作来看,浙江正在全面深入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主要依靠的劳动力、土地等因素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只有用更大的勇气和更实际的措施来推动改革,打造一个巨大的引力场来吸引国际优质商品、要素和资源,才能打破更深层次的制度和制度障碍,为勇开风船;只有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务实的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培育更强大的逆风行舟的动力。(刘炳香是中央党校的教授)
标题:(评论)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