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新闻 >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来源:人民时评网作者:史承泽更新时间:2020-10-07 23:24:02 阅读:

在烈士节,那些守护英雄的人会说-

英雄是不朽的,守护着的,精神是不朽的

编辑

9月30日是全国烈士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与各界代表一道,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献上花篮。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凝聚了无数英雄烈士鲜血的奋斗史。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就像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天空,指引着我们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理想之光是不朽的,信仰之光是不朽的。我们必须记住烈士们的愿望,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光明智库邀请四位默默守护烈士、传播精神火种的普通人,重温他们的英雄故事,讲述他们的精神灵感,以此向那些一直沉睡在历史深处的英雄致敬。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在安徽省怀远县季晨,88岁的胡兆伦在烈士陵园擦拭无名烈士的墓碑。新华社

守墓,给素未谋面的同志找亲戚

旁白:张,新疆塔城区沙湾县东湾镇卡子湾村村民

喀子湾村位于天山脚下,六座烈士墓排列整齐。在北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埋在这里的是我从未谋面的“战友”。

每年清明节和建军节,我都会来这里扫墓。每次来都是先去墓碑前敬个军礼,然后用手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念叨着:胡、阮延福、秦、李新熙、陆、牛淑君、顾可容、张来看你。

1979年入伍2年,来到沙湾县随军驻扎。那年清明节,团长带领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山脚下缅怀先烈。七位烈士分别来自陕西、四川、山东、河南、江苏,其中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20岁,没有家庭。陕西宝鸡士兵顾可容被埋在两公里外的坟墓里。1976年参军,死时年仅20岁。这些战友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牺牲的。当时我深感震惊。

1983年,我退伍回到陕西商洛老家。我被分配到镇上的武装部工作,结婚成家。但是,总觉得有一个结没有解开。荒野中的烈士陵园和我在驻军期间照顾过他们的老人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难忘的回忆。想了想,我向妻子表达了回新疆守护烈士墓的想法。经过一番交流,家人同意了。复员一个月后,我和妻子回到了卡子湾村,在失去独立的老人余培科的家里安顿下来。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去七位烈士的墓地,开始寻找他们的家人。

1995年,我回老家探亲时,通过同志们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胡烈士的家。他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因为为失去儿子而哭泣而失明。老人得知我在给她儿子扫墓,激动得跪下给我磕头。我抱住她大哭起来:“阿姨,就当我是儿子好了。如果你年纪大了去不了新疆,我每年给先轸扫墓。”

2016年,我见到了当时驻扎在县城的一个部队的首长杨斌,向他讲述了七位烈士的事迹,以及为烈士立碑的想法。杨斌很感动,当场决定向上级请示立碑事宜。

2017年清明节,新任驻县部队首长聂带领官兵以及县、乡、村领导和有关战友出席了纪念碑的竖立仪式。当时我喜极而泣,心里想:“同志们,部队没有忘记你们,这是你们的光荣。”

现在已经种了200多亩地,成立了农协,是村里致富的能手。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是为烈士们寻找亲人。这几年经常带大儿子去扫墓,告诉他如果走不动或者走了,我会继续为我保护烈士墓。因为烈士精神需要传承下去,鼓励更多的人继续奋斗。

9月29日,河北省邯郸市霍默小学的学生参观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郝群英照片/亮片

他们留下的文字是用感情和精神写成的

旁白: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1986年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建设,至今已有30多年,期间从事文物的收集、保管和研究工作。说到与抗战文物有关的故事,具体的人和生动的事浮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我想讲两个关于“写作”的故事。

抗战博物馆里有一封写于1938年的信,长16厘米,宽25厘米,共5页。大部分内容都是用毛笔写的,只有信尾用钢笔补充。这是一封哥哥写给他弟弟的信。我哥哥叫王孝慈,是一名共产党员,时任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1937年跟随129师旅长陈赓到山西阳泉,带领阳泉矿工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后来他在太古寺、榆次、平定等地成立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同时,他的儿子君安也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10月,他给吴迪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去抗日前线。信中有一句话,特别励志: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希望你们打破庸俗的民风,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君安兄弟,与全中国参战的朋友,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们携手共进。

在这种诚挚的鼓励下,王孝慈的五个弟弟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不幸在随后的蓝村战役中受伤牺牲。2009年,王孝慈的女儿将这封珍贵的信赠送给了李楠,并将女婿金北民赠送给了抗日战争博物馆。

几年前,我负责收集五本抗日战争日记。日记纸发黄,满是破洞,但字迹分辨不清。本文记录了日记主人跟随部队到不同村庄采访的故事,有很多学习经验和一些调查记录。

这本日记的主人丁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八路军晋绥军区机关报纸《战斗日报》的记者。他不仅到基层采访群众和战士,采访后还参加战斗,用“笔”和“枪”对敌。1944年的一天,在参加完池建陵的伏击后,丁连夜赶写了一份通讯,真实地呈现了整个战斗过程。第二天,他又参加了开福山战役,但不幸负伤,英勇殉国,年仅27岁。

这些固定在历史中的话语,记录了一段艰辛的历史,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希望这些文物的故事能用来纪念先烈,激励现在的人们奋进。

9月27日,第七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驻朝鲜遗体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华社

为了英雄,为了英雄,做好文史研究和大众传播

旁白:凌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

今天是烈士日。回顾过去的工作和经历,我想通过三个片段来表达我对烈士们的怀念和敬意。

毯子见证了家和国家的感情。在纪念馆的文物收藏里,有一个军毯。它的主人是程之,他于1937年12月在保卫南京时牺牲。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程志告别年迈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离家出走,奔赴国难。临行前,他留下一条军毯,并留了一本书给妻子,写道:“此时,正是男人报国之时,我决心以七尺之力为国捐躯。只希望老婆能顺产。新生儿不计较男女,望善追随我志。”上海沦陷后,程志奉命参加南京保卫战,接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12月12日拂晓,日军集中炮火轰击中国守备阵地,程志右三指被打断,血流如注。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指挥,号召全团以阵地生存。最后被日本机枪射中腹部,爆发。他英勇牺牲,年仅30岁。这时,他的孩子还没有出生。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他的儿子程增孝已经七十多岁了。几年前,他和他的家人在程志去世的地方举行了一次家庭祭祀,并决定把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毯子捐给我们图书馆。在捐赠仪式上,他说:“我想父亲在酒泉之下会感到欣慰,因为人民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

一系列的书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岁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收集档案,参观战场,相继揭开了南京保卫战尘封的历史。为贯彻金平总书记“整体研究要深入,专题研究要细致”的指导精神,我馆从2018年起近三年来,会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机构,从档案、文史资料、老兵口述、现场考证等方面入手,推出了“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系列。很多档案都是第一次出版。希望这一系列书籍的出版,能再现抗战岁月,安慰英雄豪杰。

追寻英雄足迹的徒步旅行。抗日战争中,紫金山是保卫南京的东关。中国军队曾经在紫金山上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工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2018年清明节,我们举办了“缅怀英雄记”徒步活动,350多名南京市民在雨中行走,开启了纪念之旅。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献花,在中国军事碉堡遗址前听历史学家讲解。这让我感到强烈的责任感。今后,我们要更好地把历史研究和大众传播结合起来,让烈士的精神代代相传,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只要我能走,我就会一直说下去

旁白:韩启功,河南省周口市泰康县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几十年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对党的热爱。1997年,我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被革命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于是,我在纪念馆花了六天时间做了一次全面的资料整理,用笔抄了下来,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回家传教。从那以后,收集红色文物、书籍、报纸和纪念品,整理英雄事迹,成了我日常的重要工作。

回到家乡后,我去见了三所学校的校长,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传教的机会。一开始只有一个学校同意。没想到演示效果特别好,同学们全神贯注,原来三天的演示延长到了六天。后来又有另外两所学校邀请我去传教,我的红灵传教生涯走上了正轨。

为了讲好故事,我跟纪念馆的讲师学美术,到处收集红色文物。近年来,我走遍了全国。延安、陕西、遵义、贵州、广西百色的博物馆,杨靖宇、彭雪峰、焦的纪念馆、故居,北京、郑州、武汉、广州的古玩市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不会用电脑,只能用笔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录,并且整理厚厚的资料。我还小心翼翼地做了一个红色的宣传板,上面画着刻在岁月里的重大事件和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成就。

一开始周围的人都不太理解,觉得我花了钱花了精力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确,为了四处传教,我断了六辆自行车,换了两辆电动车,烧坏了四五个电喇叭。我经常不得不吃方便面来充饥。有人问我,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觉得动力来源于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和观众的热情反馈。从刚开始的几十个听众,到每次几百个听众,这让我坚信革命先烈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也让我发誓:“一定要为红色精神而奋斗,去传教事业。”

目前,我已收藏红色文物2000多件,红色图书2万多本,报纸5000多种,自愿宣讲革命烈士事迹300多件,听众150多万人。大家亲切地称我为“红色文化宣传员”,我也上了“中国好人榜”。

现在,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宣传小组,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发展到两三百人的规模。最近县文明办专门为宣传组建了一个“红色书店”。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踊跃捐书捐画册,书店迅速收藏图书1000余册,开创了红色宣传阵地。

转眼间,我宣扬红色精神的道路走过了20多年。虽然我的精力不如以前,但只要能走,我就会一直说下去,让红色经典在新的时代越来越辉煌。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王瑟、陈、、)

光明日报(2020年9月30日08版)

标题:(评论)英烈不朽,守护不息,精神不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