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过你的情人节,别拿孩子开涮
本篇文章1169字,读完约3分钟
今天是西方情人节。“脑洞大赛”照例在微博微信热点营销方案中一如既往的推出。朋友圈有个儿童音乐素养教育项目的“深情”广告:买个× ×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昔日恋人”!类似于营销法,恐惧不是个案。
世间万物总是有光谱的。有些段子是禁止的,有些热点是禁止的。
教育节目或者培训机构也成为情人节的热点,看似无伤大雅的热营销,或者说没有暗流涌动,但终究越过了公序良俗的底线。原因很简单。家庭伦理是社会关系的四大支柱。这种所谓的父女“前世情人”关系,哪怕是一句玩笑话,都蹭到了伦理道德的边缘,更别提它的广泛传播了。即使情人节一定要带货,也不是没有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比如你鼓励爸爸给妈妈送情人节礼物的时候,别忘了带孩子。
情人节带货的“开场法”不仅仅是一个玩笑边界问题。近年来,在儿童教育领域,确实有一些披着娱乐外衣的荒谬混乱。比如在颤音等短视频应用上,有的父母让女儿叫父亲“老公”,有的父亲逗女儿“长大了没男朋友”...童心当然是一种微笑,但在百万赞的背后,还是略显堪忧:如果这种家庭教育被孩子“当真”,或者这种不合格的段子被“重复一百遍”,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能分辨真假孙子。
存在不一定合理,赞美不一定公正。孩子的行为偏差和认知障碍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镜子。男生是当女生养的,女生是当男生养的。小时候逗大人玩,长大后害孩子。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粗鄙玩笑也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在短视频app上展示,在微信朋友圈晒,就像是“情人节送女儿礼物”的广告。虽然不违法,但已经失去了它的特性。
一方面使儿童广告低俗,甚至沾染色情的边缘。近年来,类似“私塾寒假作业含黄色段子”这样的闹剧屡见不鲜。一旦市场的江湖逻辑对儿童消费群体没有了敬畏感和责任感,各种乱象就来了。另一方面,它使家庭教育自相矛盾。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古希腊是一个城邦,而中国是一个类似国家的社会。家庭伦理关系支撑着整个社会组织,而强大的家庭风格影响着广阔的国家和民族。取笑孩子的身份和性别,会在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上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伦理在哪里,是否总是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颠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伦理逻辑,作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基础的家庭正面临严峻挑战。"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儿童教育在重建和传承中国现代家庭关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不合格的广告,一个荒诞的短视频,永远是刺伤孩子的匕首。
儿童邪教片没了,灰黑直播app也关闭了。商业组织和家长本身绝不能成为孩子成长中“新毒药”的“成人”笑话。今天的电影和游戏都要给孩子打分,成人世界的江湖规矩必须从制度和监管的严肃性上向儿童世界趋同。总之——情人节不要拿孩子开玩笑!
(人民时报评论网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标题:(观点)过你的情人节,别拿孩子开涮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