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刻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指示性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的判断和新的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各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推进,更加注重每个基本经济制度中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相互促进。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的总结,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要认真学习、理解、深入贯彻。
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经过28年艰苦血战,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然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新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后来,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追求更纯粹的公有制和比例越高越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经济改革逐步从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个方面进行,并在理论上深化认识。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城市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经济体制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论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先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重申并强调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坚定不移”。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新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公有制作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作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见,我们党对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内涵和内在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党中央决策与基层群众创造相互促进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的意义在于: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基本原理,积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各个部分和环节的改善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相互促进,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雄辩地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可以容纳社会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判断和新的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各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推进,更加注重每个基本经济制度中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相互促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落实两个“不动摇”。这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建设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保障金融、能源和粮食安全、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抗击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对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居民收入、国内外贸易、科技创新等的贡献。它在经济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和重要的。实践证明,坚持两个“坚定不移”的原则,使我国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产业转型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发挥这一独特优势更具战略性。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在航天、高铁、核能、5g移动通信、量子卫星、无人驾驶等高科技领域共同推进。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基本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并不断发展进步。同时,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低、国际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弱、大而不强等问题。因此,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投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使国有资本越来越强大,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经理任期制和合同制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政府采购和招标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破除限制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类所有制实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平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面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须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公有制的主要地位是:公共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国家可以依法使用各种国有资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国人民直接从中受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国有资产,提高其经营或使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配置;增加国有资本收益转入社保基金的份额。要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注重保护劳动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整机制,合理调整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防止两极分化。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评估出资机制,按出资确定补偿。”劳动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是产品和服务新价值的创造者。劳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应该按贡献支付,在我国就是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要处理好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是物质财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国有资本与土地、集体资本与土地、民间资本与外资按贡献大小缴纳,有利于扩大投资、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增加可分配财富。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这些生产要素按贡献确定报酬,对于促进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对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创造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和评价的。因此,要完善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必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造成的分配不合理。同时,政府要合理调整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产业、各地区的分配关系。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大的优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障。所有制和分配是两种基本经济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应当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三大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不足,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系统完整、成熟和定型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新的发展活力,扩大内需潜力,在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所有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护和激发投资者、企业家、创新者、劳动者和全社会投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要本着公平原则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种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侵犯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交易和保护制度,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纠正资源错配、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淘汰优胜劣汰的关键。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是由市场定价的,但要素价格市场化滞后,要素市场不完全发达,要素流动和市场化仍然存在制度和制度障碍。以要素价格市场化、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为目标,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机制,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领域的制度和规则。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竞争环节市场化,有效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加强和改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规章制度、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打破要素流动和市场配置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引导各种要素与先进生产力集聚,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优质发展。
(作者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日报(2020年9月16日09版)
标题:(评论)深刻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