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跟踪报道 > 桂林旅游学院陶艺工作室师生复原永福窑铜绿釉失传技艺

桂林旅游学院陶艺工作室师生复原永福窑铜绿釉失传技艺

来源:人民时评网作者:史承泽更新时间:2023-07-26 16:44:56 阅读:

本篇文章872字,读完约2分钟

专注十余年 复原永福窑


定中心、开孔、拉拔、鼓腹、敛口、折肩、卷口、做腰线……通过10余年苦心钻研,高级工艺美术师刘红艳成功复原了永福窑铜绿釉制作技艺,他的手作造型优雅简约。  

  在桂林市旅游学院,山角下一排陶艺工作室里,摆满形态各异的坛罐,这些精美的陶器便是出自高级工艺美术师刘红艳之手。通过近10年苦心钻研,刘红艳成功复原了永福窑铜绿釉技艺,团队负责人赵张云同学负责铜绿釉复原工艺上釉技艺。

  永福窑原产于桂林永福县,宋元时期在文人雅士中广泛使用,后因时代变迁,逐渐销声匿迹,制作技术也濒临失传。

  上世纪90年代,在永福出土了一种宋代陶罐,青瓷为主,其产品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青灰、翠青、酱色等,一接触这种制作陶器的技艺,刘红艳便对此深深着迷……

  为了复原古代技艺,2006年,刘红艳到景德镇进修三年,专攻绿釉烧制。回桂林后他翻史料,画图稿,不断试做,“开始时,做坏的陶器被一车车倒掉。”

  在用泥上,刘红艳的要求近乎苛刻,泥料须取自桂林一带,由漓江冲积而成的河道上的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好。采料后经数月的陈腐氧化,多次的淘洗、练泥、配比,才能制成精泥。

  取来配好的精泥,刘红艳开始在转盘上娴熟地操作,自创的各式工具都派上了用场。定中心、开孔、拉拔、鼓腹、敛口、折肩、卷口、做腰线……他一丝不苟,用手指感知着、控制着胎体厚度,掌握成型的临界点,不差毫厘。

  拉坯后,阴干、上釉、烧制,环环相扣。烧制也是重要环节之一,炉温必须控制好,要慢升、慢降,确保胎与釉膨胀收缩的同步,让它们有机融合,防止开裂。

  刘红艳将博物馆收藏的永福窑精品作为复原参考,不断比对、完善作品。他的复原品,釉色光亮莹润、形制圆润饱满,弧线优美、古朴自然,体现了宋元以来桂林人的人文思想。在放大镜下,陶罐表面釉面结晶色彩斑斓,有的像银河星辰,这是用古法调制原矿釉,经窑变产生的特殊效果。

  转盘悠悠,窑火冉冉,他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年轻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建立工坊、陶艺村或主题公园,复兴陶瓷文化,“历史上漓江口一带窑口星罗棋布,我们要让不息的窑火重放光彩!”她动情地说。


标题:桂林旅游学院陶艺工作室师生复原永福窑铜绿釉失传技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