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自动化“智造”:成都远峰科技 的技术沉淀与进化论
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18年深耕,书写工业自动化的“中国方案”
在工业自动化浪潮中,一家企业的成长史往往映射着行业的技术跃迁与时代使命。自2007年成立以来,成都远峰科技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锚点,从传统工业自动化设备研发到智能制造的先锋实践,逐步构建起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
一、技术沉淀的“筑基期”:以自动化定义制造新标准
2007年,成都远峰科技扎根成都龙潭工业园,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开启了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赋能之路。彼时,国内工业生产仍依赖人工操作与半自动化设备,而公司率先推出的配料/上料控制系统、矿热炉DCS系统等产品,通过精准计量与流程优化,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奠定了行业技术标杆地位。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是硬件设备的突破,更是对工业场景痛点的深刻洞察。例如,在云南永昌硅业10万吨水电硅节能环保项目成功中标后,公司在其项目上通过高精度配料系统实现了资源利用率与节能目标的双重突破,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
二、智能化升级的“突破期”:从自动化到“智造”的跨越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成都远峰科技以技术迭代回应时代命题。公司引入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推动产品向智能化升级:
1.智能装备革新:开发硅石水洗系统、成品转运系统等全流程自动化设备,减少高危场景人工干预,提升安全性与效率;
2.数据驱动服务:通过DCS控制系统与中央集控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动态优化,为客户提供“预判式运维”解决方案;
3.专利与技术壁垒:累计获得30余项国家专利,涵盖矿热炉余热回收、金属硅自动浇铸等关键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这一阶段的技术进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性能的提升,更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适配。公司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东方日升、合盛集团等项目提供个性化设计,将标准化技术与场景化需求深度融合。
三、生态共创的“智造期”:从技术到场景的无限可能
技术的价值在于落地,而生态的力量在于共生。近年来,成都远峰科技以工业自动化为核心,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通过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构建起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生态。
1. 工业互联网的“连接力”
公司基于多年积累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工业物联网平台,打通设备、数据与管理的全链路。以水泥行业为例,通过部署远程运维系统,实时监控产线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警与能耗优化,助力客户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管理”。这一平台已在多个建材、冶金项目中落地,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隐形推手”。
2. 产业链协同的“聚变效应”
依托子公司成都远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顶锐液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公司形成“软硬件协同+垂直领域深耕”的闭环能力:
软件定义硬件:通过自动化控制软件与智能装备的深度耦合,为化工、矿山等行业提供定制化产线升级方案;
跨行业赋能:将冶金领域积累的余热回收技术迁移至建材行业,开发节能型烘干系统,实现技术复用与场景创新。
(DCS系统部分界面)
3.标准化与开放生态的共建
作为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成都远峰科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伙伴,推动关键技术的标准化进程。
4.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
在云南大型硅基新材料产业园中,公司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枢纽,整合原料处理、冶炼、成品加工等环节,打造全流程智能化产线。该项目不仅实现生产周期的缩短,更通过数据闭环管理,为园区构建起“绿色制造”评价体系,成为工业自动化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标杆案例。
未来:以进化之力,共塑智造新范式
18年的技术沉淀,成都远峰科技始终以“诚信为本、永远创新”为内核,从单一设备供应商成长为智能制造生态的共建者。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探索中小型制造企业轻量化改造方案,同时以开放姿态链接更多合作伙伴,让技术进化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
正如公司技术负责人所言:“自动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与行业共生,技术才能释放最大价值。”在“智造”的征途上,成都远峰科技正以稳健的步伐,书写中国工业自动化的下一个篇章。
标题:从“制造”到自动化“智造”:成都远峰科技 的技术沉淀与进化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