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新闻 > 【时讯】萧红、萧军与鲁迅(一):最落魄的日子里,将书稿交给鲁迅

【时讯】萧红、萧军与鲁迅(一):最落魄的日子里,将书稿交给鲁迅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1-02-05 18:49:20 阅读:

本篇文章6012字,读完约15分钟

编者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罗神” 1911年,肖邦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封建地主家庭 1932年,我认识了萧军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名作《死生场》 赴日后,1940年与端木玫瑰良一起到达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他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去世,享年31岁 许多出版物集中于肖邦天才的创作、错综复杂的感情经验和悲剧的命运,但仍有争议的问题有待史料的论证和解答 本文是日本学者平石淑子对肖邦、肖邦和鲁迅交游情谊的研究考察 萧军和萧红一于1934年6月12日,萧军和萧红离开哈尔滨后在大连朋友家等了两天船,14日乘日本邮船“大连号”去青岛。 两人在船上受到日本特务机关的严格审查,勉强越过了关口 这个经历由萧军详细记录在《大连丸上1935年5月2日》中 他暗中掌握的抗日救亡小说《八月乡下》也设法幸免于难 他们在端午节前一天6月15日上午到达青岛,比他们早一步离开哈尔滨的舒群在那里等着他们 7月,萧军和舒群拿着金剑啸写的便条去上海拜访了他的朋友 但是,金剑啸的朋友们也没有可以介绍的工作,这时二萧的旅费也没有了,只好回青岛。 舒群表示,萧军开始编辑与党有关的《青岛晨报》副刊,自己也以刘军、刘均的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作品。 然后,他继续写着从哈尔滨带来的“八月乡下”,萧红也继续写着“死地” 另外,据说1934年夏天肖邦在《青岛晨报》上发表了名为《入城》的作品,但现在还没有发现 当时梅林和他们一起在《青岛晨报》工作,经常和萧军和萧红一起行动 梅林在《回忆萧红》中记载了当时的生活。 三郎(萧军——引人注)戴了一顶边缘狭窄的毡帽 前面下垂,后面翘起来,短裤,草鞋,淡黄色的俄罗斯式衬衫,系上皮带,样子像洋车夫 然后,安静的吟(萧红---引人注)用天蓝色的丝绸把粗糙的带子撕下来扎成头发,把旗袍、西装裤子做成布,擦脚后跟一半破的鞋,粗野就够了。 于是,我们在青翠的大学山、栈桥、海滨公园、中山公园、水族馆闲逛,唱着“太阳起来后再沉哦”。 下午把自己扔进汇泉海水浴场的蓝色大海,惊讶地游来游去。 (中略)他们有规律地工作,每天按时工作,按时休息。 因为它的成绩很好 两个人在青岛的生活看起来很舒适 但是他们本来打算去上海,后来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哈尔滨被捕了,现在又担心家乡忘了他俩。 松花江的水,依然滔滔向东流。 秋风依然温柔! 但是我可爱的朋友呢? 我的朋友们,已经离我很远了! (中略)前天去剑那里玩,知道你们还没有忘记我呢。 你们这么在乎的垂问我,多么感谢啊! (见萧军《消息》1934年9月6日,《绿叶底的故事》)他们在摸索前进道路的过程中强烈意识到自己的“漂流者”身份,成为之后两人文学的原点,也是他们一生难逃的痛苦。 那时萧军问荒岛书店的孙乐文说他在上海的内山书店见过鲁迅。 孙萧军建议鲁迅写信。 送到上海的内山书店就行了。 这里的地址即使写在荒岛书店,也不会累及个人,即使签名也最好不要用真名。 这是萧军第一次以“萧军”的名字写信。 没想到鲁迅10月9日收到信的那天给他们写了回信(《鲁迅日记》)。 鲁迅欣然接受二萧先生要求阅览他们的作品,关于他们创作的作品是否属于主流革命文学,鲁迅这样回答。 "不需要问现在想要什么,只需要问自己能做什么. " 现在需要的是斗争文学,如果作者是斗争者,不管他写什么,写的一定是斗争 “……我和朋友们一起读了这封信。 萧红一起读了又读 我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抽出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是海滨还是山头……我总是读或者读那个。 这是我力量的源泉,生命的希望,它就像纸上的《护身符录》永远在我身边! ……几次含着眼泪读的,真像老师本人 那句话,每句话,甚至每句话的一笔,每一个标点……每次读,似乎都发现了新的意思,新的启示,新的兴奋和兴奋! 两人立即把《死生场》的原稿和《跋》发给鲁迅,为了让鲁迅更具体地理解他们,还一起发了离开哈尔滨前刚拍的照片。 青岛的地下党组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农历8月15日,岳父家庆祝中秋节的舒群夫妇也当场被捕 当时萧军他们正好缺席,幸免于难 孙乐文关闭了《青岛晨报》,劝萧军们早点离开青岛。 十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萧军在青岛栈桥从孙子那里收了40元的旅费 这些钱是孙子在荒岛书店资产家的朋友,从书店的出资人那里借的。 11月1日,两人和梅林一起乘坐日本货船“通用号”,坐在装满咸鱼和粉条的仓库里离开了青岛 肖邦两天后两萧和梅林到达上海 他们先来到夏天住的蒲柏路的酒店,开始各自寻找落脚的地方 梅林在法国租界的环龙路(现在的南昌路)住在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家 萧军和萧红住在拉都路北侧一家叫“元生泰”的小杂货店二楼亭子之间 房间的南边没有窗户,幸好还很大,有专用的出入口。 每月的房租不包括电费和燃料费为9元,对当时的他们来说绝非小钱,但比每天1元蒲柏路的酒店好多了 他们手里只有不到十元就买了食物和炊具 因为没有买油的钱,所以每天用白水煮面粉,混合着只有铜板几片的菠菜吃。 两个人写信委托哈尔滨的朋友汇款,那也只是急救。 他们当时以为只要能见到鲁迅,离开上海也总算如愿以偿了。 于是萧军给鲁迅写信,要求会面 借用《萧军简历年表》的话,“因为我们没有充分理解上海革命斗争的多、杂、残酷……太单纯了‘天真’,我觉得不太困难”。 因为鲁迅回答不能马上见面后,他们一定很震惊。 萧军不理解其原因,立即写信给鲁迅,迫切地诉说了他们的心情 据说见面前鲁迅让我调查了他们的内情。 怀着见到鲁迅的希望,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整天等待着鲁迅的来信 对他们来说,那是“唯一的希望”“比如空气体就像太阳” 一直住在北方——特别是东北——的人一到上海,就像到了“异国”一样 一切都是疏远的,一切都没有习性,语言不通,风俗各异,没有亲戚和朋友……就像挂在茫茫夜海中,心情沉重而寂寞! 因此,我们收到老师的所有来信时,除了在家一次看外,出去散步时也要珍惜地藏在口袋里,好像要经常用手抚摸,小心其丧失和掠夺。 ……两人在等待与鲁迅会面时推敲并誊写了10月22日写的《八月乡下》 萧军对这部作品非常不满,甚至想烧了它 萧红鼓励他,然后帮他誊写 “她冬天没有火,没有阳光,不怕水门汀铺着的亭子之间的阴凉,穿着大衣,流鼻涕,总是擦着冰冷的手指,终于写完了《八月的乡下》。 为了得到复印用的日本美浓纸,萧军必须去位于北四川路的“内山杂志企业”(可能是“内山书店”),从家到这里必须往返15公里,萧军为了节约交通费而步行往返 旧鞋底磨破了,脚后跟出血了 最后买纸的七角钱还是掉了一件红毛衣弄到手 终于,两个人的生活费没有了 无奈的肖邦军队写信给鲁迅借钱 那时候鲁迅身体不好 据《鲁迅日记》报道,11月7日因肋间神经痛药于10日晚发烧三十八度六分,14日收到两人来信时发烧三十八度三分 由于这个鲁迅回信晚了,两个人又不得不在不安中度过几天 因此,当鲁迅发三十七度七的微热给他们写回信时,他们很高兴 萧军在那封信的注释中这样写道。 “萧红打着她的小瘦手,流下了眼泪! ……我的眼睛也湿了一阵,鼻子有点酸……”我能准备好,没问题。 北方人真的很难习惯住在上海,不仅房子像鸽子笼子,笼子的租赁价格也真的很高,真的空抽煤气也需要钱。 古人说水和空生气,大家都共享,但这句话是错的 鲁迅试图在信中缓解两个人的心理负担 知道两个人已经走投无路了,鲁迅答应见他们 两个人用手指数着“像孩子一样希望新年”那天的到来,为此争吵起来 11月30日,终于见面了 鲁迅写信通知他们见面的时间,考虑到两人对上海还不熟悉,鲁迅详细证明了到内山书店的路线,说“可以坐第一路线的电车去”。 到了终点下车,往回走,三四十步就到了” 那天是“上海常有的没有太阳的黑暗天气” 他们到达内山书店时,鲁迅已经先到了 他读着信,用日语和像日本人的人说话 萧军想起了当时的情况:鲁迅先生来到我面前,问:“是刘先生吗? ”。 “是的 “我先点头,然后低声答应了‘是’字 “我们去吧——”他说,又进了室内,把桌子上的信、书……马上包在紫色的、白花、日本式的包袱皮里,夹在腋下,出来,没和谁打招呼……萧军、萧红、舒群的旧居萧军说,所以, 他们还在梅林提到的青岛时,萧军可能像人力车夫一样,肖邦也打扮得很粗野 鲁迅走在前面,两个人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默默地跟着 鲁迅走得很快 他没有帽子,没有围巾,穿着黑色瘦短的长袍,下面是窄裤管深蓝色西装裤,脚上穿着黑色胶底鞋 三个人走了一会儿,来到了“安静黑暗,有点萧条”的小咖啡馆。 主人是“秃顶胖中等身材的外国人”“基本上不擅长中文” 因为是“白天和晚上都接不到空空闲时间”,所以这个大厅里几乎没有客人。 客人中一个中国人也没有” 鲁迅坐在门附近不显眼的位置 在他开口之前,萧红先问许广平能不能来 鲁迅说“他们马上就来”,他的话是“浙江式的普通话,我们好像能听懂,但不够理解。 萧红睁着她两只吃惊的大眼睛凝视着鲁迅先生”。 这时,海宝宝来了,然后徐广平也来了 许广平亲切地握着两个人的手,说:“这时我观察萧红,她微笑着,握着手,一堆泪涌上她的眼睛。” 萧军首先大致谈了他们逃离哈尔滨的情况、在青岛的情况、他们匆匆来到上海的理由,然后谈了东北伪满洲国成立后的情况与“反满抗日”作斗争的情况。 鲁迅介绍了对上海左翼团体和作家的镇压和左翼内部分裂等事件 关于那时的情况,许广平回忆道:他们爽朗的说话声吹散了阴霾,生的执行、战、喜悦,写得那么自然、随意、不费力,用手轻轻拉开窗帘,沐浴着爱的阳光。 (《回忆萧红1945年11月28日》)他们的朴素一定感动了在上海面对许多敌人和斗争的鲁迅夫妇 许广平还写道,为了让旅行者减少悲伤,自然鲁迅先生应该尽最大的力量,避免有为的人颓废无助。 所以,除了花很多时间和肖邦先生等通信之外,还用越来越多的方法向他们介绍出版 (《追忆萧邦1946年7月1日》)鲁迅病后憔悴的样子令两人吃惊 萧军形容鲁迅像是“落拓的吸食鸦片的人” 另外,像自己这样健康的人吸食与疾病作斗争的鲁迅的血一样,肖邦也因为他们的稿子太小而感到内疚。 其实这些字也确实困扰了鲁迅 两人把初次见到鲁迅时的惊喜直接写信给鲁迅 对此鲁迅回答说为了让他们放心,是因为年龄,没办法,实际上自己还很顽强。 《鲁迅日记》中写道,与萧军等人见面的那天晚上,他还发烧三十七度一 从11月10日开始出现在日记中的体温记录到12月3日为止没有消失 另外,他还说,因为病后瘦了,假牙不合适了,所以请人矫正了。 鲁迅见到萧军他们后鼓励了两个人人道:你们下不了工,也就是不安静。 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一处出生,还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还没有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很容易有这种情况 一个作者离开本国后,永远不能写文案,这是常有的事 我到了上海后,没能写小说,但上海这个地方,真的没能和他亲近 我看你们现在这种烦躁的心情,不能让它迅速发展。 经常出去,看看社会状况和各种各样的人的脸。 另外,两个人这次不仅向鲁迅借了20元,而且没有零钱,所以回程的交通费也是从鲁迅那里借的。 债务使两个人无聊,对鲁迅谨慎地说了话,尽量减轻两个人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不关心这些小事件。 向鲁迅借钱的不仅仅是他们 之后被鲁迅任命为“指导”两人,奴隶社一起兴起的叶紫也向鲁迅借了钱 据说萧军后来用朋友送来的钱还了这次债。 鲁迅在50岁的家族照片上第二次见到鲁迅是在鲁迅预订的梁园豫菜馆的“宴会”席上。 鲁迅想借此鼓励他们,向他们介绍可靠的朋友 时间是12月19日星期三下午6点,除了他们俩,茅盾、聂弦弩夫妇、胡风夫妇和叶紫,许广平和海幼儿也来了。 名义上的宴会是为了庆祝胡风夫妇的出生而举行的,但由于联系有误,胡风夫妇没有出席 收到鲁迅和许广平签名的邀请函,两人非常兴奋 萧军打开上海地图,萧红开始为萧军的衣服担心 萧红说要给萧军做新衣服,穿上大衣就跑出去了 两个小时后,她手里拿着黑白格子的布料回来了 宴会的日子是明天,肖邦自信地说要把这条新“裙子”赶上肖军。 在黑暗的房间里,肖邦开始借二十五瓦的灯做衣服 她想做一件类似萧军在哈尔滨夏天穿的哥萨克式立领衬衫 萧红没吃就缝,果然像她宣布的那样,宴会开始前做了一条“裙子” 她马上让萧军穿上,前后左右仔细看 突然我们的四个视线相遇了 她像麻雀一样跳来跳去,我们拥抱起来就像想杀了对方一样,几乎融化成了一体! (“我们第一次被邀请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1979年3月3日,后文简称“鲁迅先生的宴会”)第二年春天,两人为纪念这次宴会和新的“礼服”,在法国租界的照相馆拍照留念。 当然我穿着那条黑白方格的新“裙子”,但肖邦穿着深蓝色的“画服”。 不知道为什么从照相馆的小工具箱里拿出烟斗叼在嘴里,假装抽烟,其实平时不抽烟 (萧军《人与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宴会上,鲁迅坐在门左边,顺时针茅盾、聂弦弩、周颖(聂弦弩夫人)、叶紫,接下来坐在空两个位置,然后萧军、萧红、海婴儿进门, 许广平担心两个人还不习惯上海的形势,让他们警戒追踪 参加宴会的人们几乎互相认识,只有他们俩是“外来的“入侵者”” 大家的对话中好像使用了很多隐语,但有很多不擅长的地方 萧军默默地吃喝着,当他开始谈论东北的情况时,大家兴奋地听着 在座位上,萧军看到聂福一直为夫人做饭,夫人并不为此感到羞耻,他感到震惊 于是他也学会了在肖邦的盘子里夹菜,肖邦害羞地拒绝了 宴会结束前,萧军没有透露这些人的全名 许广平在宴会上向萧红介绍了他们的名字,萧红在宴会结束后告诉萧军 萧红和许广平迅速亲近起来 许广平对萧红的第一印象说:中等身材白皙,体格相当健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略平后脑。 笑起来天真无邪,是她的特色 但是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直率了,她没有我的直率。 也许是这样 (中略)不合适的太早的白发有年轻的脸,认为其中一定有多个曲折的人生之旅 (《忆萧红》)鲁迅的独生子海婴说的是地道的上海话,萧军一句话也不擅长。 肖邦和他很快就亲近起来了 他们在宴会上给海宝宝送了枣树做的“棒槌” 关于这个“棒槌”的由来,萧军说是1934年他们在大连时朋友给我的,许广平说萧红是给海宝宝“带来的”。 在这次宴会上,鲁迅特别把叶紫介绍给两个人,请他们做了两个“导游和监护人” 这时萧军看到叶紫“穿着淡紫色的西装”,“看起来笔直地有点拘谨端庄地坐在那里”。 一天,萧军和叶紫在“八月乡下”的封面上发现了木刻家的黄新波 分手时,萧军告诉新浪和在这里的青年们他的地址,邀请他们去他家玩 这叶紫恐慌了 这次萧军学会了不应该在上海公布自己的住处 于是他一回家就搬到了福显坊二十二号 这是1934年底至1935年初的事件 《萧红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年10月版

标题:【时讯】萧红、萧军与鲁迅(一):最落魄的日子里,将书稿交给鲁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