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新闻 > 【时讯】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为何热衷于围观“洋鬼子”

【时讯】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为何热衷于围观“洋鬼子”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1-01-27 12:17:42 阅读:

本篇文章5423字,读完约14分钟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球队“时间”( time )的照片记者弗兰克·菲什贝克留下了个人照片。 后面是周围的中国人现代中文,外国人叫“洋鬼子”,粤语叫“番鬼”、“鬼人”、“鬼妹”。 这些话很久以前就被使用了,本来含有的鄙视色(除了日本兵的“鬼子”一词)消失了,有时欧美人也半开玩笑地自称它。 但是,这句话本身包含着中国人最初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时所抱有的恐惧、好奇心、惊讶、敌意、拒绝的内在心理。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会活动的奇观现在大部分住在市里的中国人早就被外国人看到了,但在早期这样比较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外国人”几乎是“活动的奇观”,很快就会包围人们。 担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负责人的美国传教士丁韦良是“花甲记忆记: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1850年到达广州时,在码头被很多人包围“番鬼,番鬼! 杀了我的头! ”这是他和中国人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他说了什么样的周围船民觉得“轮到人生看起来野蛮凶恶”。 这不是孤立的案例,并不是只有广州人和社会底层的船民对外国人有这么强的反应 1816-1817年,英国艺术家使团访华,团医clarke abel为《中国游记》,到达天津后,当地官员及其随从表示:“表示强烈的好奇心,希望允许特使打开船舱的门。 他们经常在被阻止后表示非常不满”。 进入天津城时,人们的反应似乎是震惊和胆怯。 “到处都是人,他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们走,很安静,遵守秩序。 他们表现出好奇心,想看一眼坐在椅子里的人,但没有发生周围的麻烦”。 即使在郊外的村庄,他们有时也会被偷看。 “隔着院子的墙,我总是看着女人的头。 但是当她们被看到的时候,她们总是很快就不见了。 “甚至北京市也不例外 使节团半夜到达北京城外,说:“即使晚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也非常强。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路上,举着椭圆形的小灯笼等着使节团的排队” 甚至清政府官员在进入城市后,也说:“多个宦官、官员、亲王进进出出,让我们感到烦恼,更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愤怒情绪。 莫里森先生强烈要求他们观察礼仪和礼节,但他们依然走近我们,没有礼貌地来到我们面前上下测量。 他们甚至站起来斜靠在长椅上的特使,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看到他。 这不仅是种族特异的西方人,对“东方人”,中国人也同样充满好奇心 1862年,高杉晋作等武士乘坐千岁丸来到上海。 在这个开口20年的城市里看到我感觉不舒服。 “上海数百名市民,偷偷接近大门,涌向我们前后。 安静地看,也不怕中国官员的斥责,即使在路边送我们,他们也不会原谅路。 这种情景难以想象。 》(《拜访东方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住者( 1868-1945 )》)曾根俊虎是《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1876年在上海郊外的朱家角镇被包围,“围困者大声喊叫‘东方人’和‘高丽人’。 我们古今没有奇观,追尾了。 确实,当时所有的“相遇”几乎都是“遭遇”,对双方来说都是“奇观” 好奇心简史:从自发反应到罕见的奇葩,这种围观现在引人发笑,但这并不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特别震惊,反而是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人们遇到外国人时的正常反应,对他们来说是最直观的文化的 外国人是几乎不知道的不同文化的“全息载体”,他一举一动、表情姿势、服装,呈现出“与我们不同”的特殊含义 日本学者冈千仞在1884年访问绍兴时被说“有被包围、扔瓜皮瓦石的人”,但他并不生气。 因为日本人以前也是这样。 没有独立性,据晚清洋务大臣曾纪泽《英法俄罗斯日记》记载,意大利人“看到中国人和惊讶,有孩子吵闹的人,以前的中国也见过欧洲人”,两人都将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本国曾经的类似反应。 确实,当时的中国人在海外也同样被当做围观者 聂士成《东游纪程》说,他那时去了朝鲜北部的镜城府,“经过各城,民间都是中国官员,无论走到哪里,老人和孩子都踮着脚朝拜”,只是“知道女人都要回避”。 欧洲人的反应没什么不同 一生8次海外旅行、海外旅行27年的张德彝,在《航海记奇》中,到达法国后,在晚上的休闲旅行中发现街上的男女是中国人,说“追随恐惧,左右游览,难以移动”。 在英国、荷兰和德国,情况并非如此 不仅仅是他。 1898年变法维新失败后,康有周游世界写了《欧洲十一国游记》。 其中,在罗马郊外,他说:“贫困乡村的老房子,道路泥泞,肮脏的和华土荒村一样。” 男女一百多人,大家奔走来看,连华人的故事也没见过” 到1933年,蒋易在英国受到这样的待遇。 “随时都有同样的中国朋友上街,特别是去伦敦的东端,总是遇到当地的孩子们,跟着我们,说‘中——中国人……’。 我一开始对这个反应很新,但后来厌倦了。 德国学者jürgen osterhammel是一本《亚洲恶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和亚洲帝国》的书,关于当时欧洲人来中国游览的事情,他用持平的语气说:“被这样的大众盯着,‘我们是奇怪的非洲 他们当然容易引起关注,关心自己的尊严 但是,来自亚洲的外交代表团也很少受到同样的关注 事实上,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来客作为怪物和奇观在欧洲展示,被羞辱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欧美白人在东方的境遇,迅速发展成为商业。 这在东方是前所未有的。 1851年,中国人在伦敦还很少见,展示了一个中国女性和她的孩子,一次可以领两张票。 这种“奇观”的心情不一定指外国人 1902年,瑞典饶兰北部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因为来了一个大外乡女性,人们感到吃惊,认为“这种奇怪的心情应该和别人分享”,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村子的大小角落,所有的房子(父亲如果母亲, 每当农场里有新访问者时,人们总是点着一半的蜡烛,在角落里的床旁,和他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奇怪的事情。 半夜,妇女们不得不大声抗议,这样一天就结束了 “(《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自发反应 请想象一下英语中的“stranger”这个词本身含有“陌生人”、“陌生人”、“奇怪人”等多个意思,其词根“strange”本身有“异常”、“奇怪”、“不熟悉”、“惊讶”等意思。 到了现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减弱了,彼此相遇时也不那么惊讶,更第一是人们的习性有着世界性的开放气氛 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国人/外国人表现出好奇心和惊讶的感情,过于震惊,被认为是无礼和不快的,或者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人所具有的反应,带有负面的色彩 在有些情况下,它还会引起外交浪潮。 1949年以后,中国曾经引进了许多苏联专家,“包围外国人”首次成为政治问题 mikhail klochko因“苏联科学家在中国”而想起了1958年在中国的经验。 “苏州的居民一定很少看到外国人。 我们的到来引起了很大的好奇心和关注。 “这有时会引起很大的不自然 洛阳有10家公司支持苏联建设。 “那里的人们以前很少看到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结果经常发生围绕苏联专家的事件,防卫部门很头疼。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必须限制人们和专家的接触 “沈志华《苏联专家中国( 1948-1960 )》但是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明显限制接触,而是扩大接触——很多人看到以后,人们就不再那么好奇了。 此后,这种好奇心正是判断社会是否充分开放的标志 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回顾了1983年在北京的经验,他说:“这里已经开放,在街上我看到西方人并不像5年前那样新鲜。 事实上,人们经常无视我们。 但那也只是北京,美国人何伟于1996年来到长江上游的涪陵,发现到处都很常见,他说“涪陵之所以可怕,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很少看到外国人”(《江城》)。 人们普遍设定为默认值。 现在只有一个不开放的小地方有这样令人不快的包围 尊重、隐私和社会距离无论包围外国人有多奇怪,这种心情本身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有的交流都是从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开始的,那至少意味着了解对方的意愿。 真正封闭的文化,遇到外人时的反应往往不是好奇心而是恐惧和敌意 人类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第一次接触” 1930年新几内亚高地土著第一次遇到找金矿的白人时,他们惊慌失措,以为那些白人是从阴府回来的幽灵。 到目前为止,土著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人 除非有一天我们突然目睹外星人,现代人才能体验到他们的心理冲击 用中文说的“洋鬼子”一定潜藏着“我们是唯一真正的人”的意思。 在新西兰毛利语中,欧洲白人的词语“帕基哈”( pakeha )的原意是“妖”和“鬼”,现在成为新西兰当地白人和毛利人的日常用语 正如欧美人后来常用“番鬼”、“洋鬼子”半嘲笑、半开玩笑自称一样,william c. hunter的《广州番鬼录》( the fankwae at canton,1882 ),carl crow的“洋鬼子在中国”( Forgier desmond power的回忆录《小外国鬼子》( little foreign devil,1996 )以此自称,无一例外,这三本书的作者对中国和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温柔。 对他们来说“番鬼”“洋鬼子”等称呼与其说是侮辱不如说是无害的自嘲 到现代为止,由于不同文化的隔绝,互相被视为“奇观”,抱着好奇心和恐惧的心理互相探索也是人之常情。 虽然经常对围观者感到不快和愤怒,但仔细分析围观者的行为,扔石头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敌意(但是,越来越多是开玩笑),除此之外没有恶意。 民国初年,美国海外外交官勒内游历曲阜时也被包围,“他们的好奇心没有混乱的想法”(《美国海外外交官使华记: 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甚至愿意帮助这些外国客人 英国阿梅达斯使节团在天津郊外受到款待,意识到“村民们确信我的所作所为不会给他们添麻烦后,没有人比他们更朴素、更热心地合作”,孩子们热情地收集英国人的植物标本。 (《中国游记( 1816-1817)——阿美士德使节团的医生写的清代中国》)但是使节团的这些英国人还觉得人们的表情“接近性格不明的动物”。 1774年的《乔治·波格访问西藏的报道》也有类似的类比。 “我是第一个来西藏的欧洲人,所以一群西藏人来看我,就像人们去看笼子里的狮子一样。 从早到晚我的房间里总是挤满了这样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敏感、自尊心强的欧洲人注意到自己被视为展示的动物和怪物,但晚清中国人在欧洲游览期间,没有这种自我含蓄。 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欧洲人的习性把动物和其他人种作为“奇观”展示出来的。 别忘了在博览会上展示面向公共的现代动物园、水族馆和“野蛮人”是欧洲人的发明 总之,对欧洲人来说,“看”包括权力关系,一般他们看别人,但如果他们成为“被看”的对象,自然会感到特别敏感、愤怒和不适感 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方城市的中产阶级首先迅速发展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隐私”观念 这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自己周围创造了社会距离的保护边界,如果有人窥视、接近、触摸,就会觉得他们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一个阿拉伯人试图在对话中表现友好,所以接近了和美国人的对话,但美国人的反应不由得后退了。 因为他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很舒适。 因为在阿拉伯文化中,好朋友之间的距离很近,肢体的接触也在增加。 这样,对某人来说是友好的距离,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完全不舒服。 在早期西方人游历过的社会中,当地可能没有“独立个体空之间”和“隐私”的观念,但他们各自生活在别人的眼皮下,很少注意到自己关心别人会让对方不舒服。 据《托马斯·曼宁格拉萨的行纪实1811-1812》记载,他在西藏巴黎时说:“因为害羞,除了公开、偷偷行动以外,我什么都不做。 因为每分钟都有人和我在一起。 离开巴黎宗后,害羞更严重地妨碍了我——在路上,在我们住的房间里,在好奇的陌生人面前,男人、女人、孩子围着我的时候。 (也就是说,对重视隐私的人来说,这是很大的干扰。 这里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些围观者。 这毕竟关系到人们被这样对待时,为什么要把它归结为原因 日本学者渡部忠世在1971年视察印度时说:“这里无论你去哪里,都被人包围,他们似乎对我们的工作很少见,这种状况真的萎缩了。”(《印度人口众多,真的很有名啊》) 有趣的是,西方人非常重视“身体”,但东方人不一定如此,张德彝认为自己的服装不同,但冈千仞在慈溪、绍兴被人包围的时候,两次说“看余异服”。 在这里,东方人似乎倾向于把人们的好奇心归结为服装的不同。 就像中国文化一贯关心“衣冠”一样,不是身体本身 很明显,如果把人们游览时的好奇心归结为对自己身体的侵犯,内心的反应自然会变强。 另外,这种注视和围观既可以看作是冒犯,也可以看作是特殊待遇 据《游客凝视》一书记载,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游客还很少,他们当时在中国到处游览,夹着路受到高贵的待遇”。 这是一只特别的宠物,就像群众向他们行礼一样 何伟在《江城》中抱怨说:“作为外国人,在涪陵这个地方生活并不容易,压力疲惫不堪——哪些过于紧张,不断嘲笑的呼声是外国人允许的事件和对不允许的事件的斗争。” 这和美国很不一样” 这是“有一定的权力感。 甚至可以说:“吸引40多人的观察力,让他们消除手头的事件,只是为了看你,是很罕见的。”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围观逐渐成了往事,难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必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这是不文明的行为”的内在戒律也阻止了我们。 但是,我们可以回顾这些看起来很生气的一些有趣的历史片段,甚至在不久之前,这些事情都不是那么平常的。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时讯】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为何热衷于围观“洋鬼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